為什么環境一吵助聽器就聽不清?
發布時間:2020-12-27 9:35:23 瀏覽次數:117 [關閉此頁 打印此頁]
人們總希望戴上助聽器后馬上就能聽見、聽清聲音。但在實際生活中,還是會出現諸如“環境一吵就聽不清聲音”的情況,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這個問題。
助聽器無法代替大腦來分辨聲音
助聽器的作用在于聽到聲音。助聽器可以把聲音放大,幫助患者能夠容易地聽到非常微弱的言語聲和環境聲,在噪聲環境中也能實現,并保證不將強聲放大到不能忍受的程度。
但人對聲音的理解最終由大腦完成。耳朵只是用來傳導聲音,最終仍須大腦來把聲音解析為有用信息。而聽力損失發生后,人對聲音的時間處理、頻率和強度分辨能力會減退,導致對言語的識辨降低和對聲音感覺舒適度的改變。
助聽器無法代替大腦來分辨聲音。對于聽損患者來說,無論在安靜環境還是在嘈雜環境,想聽清聲音,都需要通過堅持配戴助聽器并努力去理解聲音。
適應嘈雜的傾聽環境,需要時間
聽力損失導致患者的聽力在一段時間內缺乏聲音刺激,患者需要時間來重新適應通過助聽器聽到的聲音。助聽器配好后,患者需要在驗配師指導下,進行聽覺康復適應性訓練。
比如在開始訓練的第一個階段,每天戴上1~2個小時來重新熟悉和分辨各種聲音。等完全適應了安靜環境中的聲音,再逐漸到嘈雜環境中傾聽、交流。
這是一個由熟悉到陌生、由安靜到嘈雜、循序漸進的聽力適應過程。
注意:初戴助聽器時,不要隨意到嘈雜的鬧市區或馬路上,寂靜的耳朵會一下子難以適應,產生不舒服的感覺。
助聽器的降噪功能同樣重要
嘈雜環境中往往有多種聲源干擾,此時助聽器的降噪功能就關系到患者能否清晰聽到,進而理解聲音。
傳統助聽器往往使用的是單純的多通道壓縮。如低頻聲通常具有更多的噪聲能量,于是就降低助聽器低頻聲放大水平,但同時也降低了許多與噪聲能量相當的低頻言語聲,而使音質變差。
隨著精準的數字處理技術的發展,更好的噪聲控制方法已經出現,其方法之一稱為“噪音抑制”,其工作原理不同于傳統降噪技術。
即使言語和噪聲就音調而言具有相近的能量,但數字信號的時域(時間)和振幅(響度)完全不同。某些助聽器的芯片能測試和計算輸入聲音的特性,從而區分言語和噪聲。
當處于大量背景噪聲的環境中時,噪音抑制并不一定能使言語更清晰,但它能使背景聲聽起來更柔和。同時多通道壓縮能通過降低對噪音頻段的放大,增加對言語頻段的放大,幫助患者聽到聲音。
此外還有助聽器具備方向性麥克風技術,可以定向或是追蹤多個噪音源,實時將噪音源方向的聲音進行抑制。
聽損的朋友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聽力需求,選擇相應降噪功能的助聽器。如若需要經常處在嘈雜環境中,那可能需要具有較好降噪功能的助聽器,來幫助自己更好地聆聽;如若只是偶爾進入嘈雜環境,平時處在安靜環境中較多,可能使用一般降噪功能的助聽器即可。
我們需要明白的是:任何助聽器都不能完全降低背景噪音。如果組成噪音的所有聲能被消除,那可能正常交談中重要的部分也會丟失。
此外在某些非常吵鬧的環境中,不僅聽力不好的人交流有困難,即使聽力正常者交流也有難度。
所以對助聽器抱有合理的期望值,適當的“放低要求”,可能是“最佳”降噪技術哦。